一年一度的“藝考季”已經拉開帷幕。上海戲劇學院昨日(1月8日)公布2020年本科招生最終報考人數為47220人,再創新高。報考表演專業的考生多達8881人,招錄比達253∶1,最難考的則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,6746名考生將競爭僅有的20個招生名額,堪稱“千軍萬馬過獨木橋”。
播音主持和演員這類“臺前”專業吸引力十足并不稀奇,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,“幕后”專業竟也同樣吃香。服務于燈光、幕布、服裝、化妝的舞臺美術系就是這樣一匹黑馬,今年僅有50個招生名額,但報考人數突破了5000人,100∶1的招錄比著實是“百里挑一”。
“可以預見的是,舞臺美術專業還會一直火下去。”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黨支部書記胡佐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。一方面,舞臺美術專業雖源自戲劇,但實際應用領域已超越了戲劇,能與多種藝術品類“合槽”,就業前景廣闊;與此同時,文創產業和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,形成了對戲劇、影視的大力支持,也決定了對該領域人才的旺盛需求。
跨界形成競爭力,應用型專業“不會輕易被淘汰”
一個幕后工種,竟然成為藝考大熱門,它的走紅是意外嗎?
知名舞美設計師黃楷夫說,舞臺美術是應用型很強的專業,所培養的人才不僅能夠服務于現代舞臺藝術、影視藝術,同時在廣告、文創、空間設計等領域也有很強的適應性。“可以認為,舞臺美術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,是不會輕易被淘汰的。”
即便畢業后不選擇舞臺,從事與美術相關的工作也非常方便。胡佐告訴記者,眼下在多媒體設計、空間設計、環境藝術設計、城市空間設計等傳統與新興領域,出現了越來越多舞美專業畢業生的身影。“用戲劇的思維、導演的思維來做美術設計,成果往往優于傳統的美術專業和平面設計專業。用人單位給的反饋非常好。”包括擔任國慶七十周年聯歡活動煙火總導演的蔡國強、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燈光總設計師沙曉嵐、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化妝造型總設計徐家華等,都是舞臺美術專業出身。
其實,2019年藝考階段,舞臺美術系就“小爆”過一回,報考人數比2018年足足翻了三倍,從50∶1的招錄比中已經可以看到這個專業“爆紅”的趨勢。
那么,有點特殊又有點神秘的舞臺美術究竟學些什么?據介紹,舞臺美術專業極為看重學生對空間能力的掌握。大一新生甫入學就要開始鍛煉建模能力,用不同的材料對各種空間進行塑造和表現。“可以視作‘復合型’的美術專業,但比純粹的美術專業涉獵的知識面更廣、應用性更強,學科的技術含金量可不小。”黃楷夫說,培養藝術與技術相融合的高端人才,也是戲劇專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重要方向之一。創新創造能力、審美能力,與技術手段和舞臺呈現技巧的結合,這樣的應用型人才有很強的競爭力。
專業從冷到熱的背后,是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
國內戲劇以及影視產量、品質的不斷提升,直接帶來對相關藝術領域人才的巨大需求。除了文藝作品幕后工程的建設者——舞臺美術需求旺盛外,音樂劇表演、木偶表演等過去相對冷門的專業,近幾年也受到相關行業快速發展的驅動而日益升溫。
今年,報考上戲音樂劇表演專業的考生數量再創新高,達到了1037人。該專業近年來居高不下的人氣,推動力出自音樂劇產業的快速發展。據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,僅去年上半年,上海音樂劇演出就達到292場,票房收入突破6000萬元,音樂劇產業在國內迎來了“大爆發”。
走紅的還有木偶表演專業。只招18人的木偶表演專業,從2018年至今報考人數始終“過千”。事實上,木偶表演一直是當代戲劇重要的藝術領域之一,火遍全球的舞臺劇《戰馬》就采用了來自非洲的木偶技藝,是先鋒性和前沿性的代表劇種。中國的木偶藝術同樣歷史悠久,且種類豐富,今天,這些“非遺”和傳統藝術迎來了活化傳承的最好時機,給了木偶劇很大的發展空間。
不過,也有學者提醒,“冷”專業的走紅過程中,也不排除有部分學生希望通過所謂藝考洼地進入演藝圈。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認為,藝考之路并沒有所謂捷徑,機會要留給真正需要的人,而不是因為表演等熱門專業競爭太激烈而實行的“權宜之計”。對藝術的追求和敬畏,是每一個藝考生必須具備的底線。比如,京劇表演可謂冷門專業,卻總能吸引到一批對傳統藝術心向往之的年輕人,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院長李佩紅說,戲曲是個性化,而不是“批量生產”的,對專業的熱愛和尊敬才是跨入藝考之門的鑰匙。(記者 童薇菁)